中国生产:请向中国制造看齐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中华品牌网
一个馒头可以引发血案,一粒胶囊也可以变成子弹。频发的质量事件,丛生的行业内幕,恐怕就连小学生都能用一大段排比句信手拈来。我们不禁要感叹:假冒伪毒,究竟还有多少像胶囊这样的子弹在飞?企业 良知,究竟还有多少可以乱来?探寻本质: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中国生产 :恶劣的市场生态是乱象温床
中国生产,这是王瑞东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相对于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 ”与我们孜孜以求的“中国创造”,“中国生产”这一大块自留地,恰恰是被我们忽视和遗忘了。而这里,正是质量事件层出不穷的温床。
所谓中国生产,是指生产和销售完全依托国内市场的企业群体及其产品和行为。中国生产的市场生态是良莠不齐的,其莠的层面,具有七大特点:
一是行业标准 低,准入门槛低,有些行业甚至没有准入门槛。就比如一枚小小的鸡蛋。中国蛋企向日本出口的鸡蛋,从蛋鸡的饲料、疫苗选用到整蛋消毒和药物残留检测,那标准不是一般的严格。而我们国内销售的鸡蛋呢?权且不说是饲料里的药物残留了,就是沾着鸡屎也照卖不误,爆出“人造鸡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行业标准严重滞后,检测手段跟不上市场“创新”步伐。许多行业的国家标准,包括检测手段,甚至都还在沿用十多年前的标准。2011年曝光的蜂蜜行业造假,就是典型的一例:质监部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根本检测不出假在何处。
三是市场空间和市场包容力巨大,违法和犯罪成本低,执法成本高。13亿人口的市场,加之幅员辽阔,城乡差异显著,这在客观上无疑也给黑心企业违法犯罪提供了“打游击”的战略纵深。一方面是你很难抓得着,另一方面是就是被抓了,一罚了事。他会改头换地,继续游击。在全国小学校旁边的便利店里,多年来充斥的“五毛钱学生食品”为何屡禁不止?因为这类食品绝大多数出自“小作坊”,产品包装上“三无”,岂能有迹可循?面对这样的案件,执法部门大多时候只能以“查扣”了事,而无法打击源头,因为,执法成本实在太高了。一方面是违法成本低,一方面是执法成本高,这个剪刀差,就像个跷跷板。
四是价格制胜,原材料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寻找违法替代品。胶囊企业就是这一类。由于产品几乎完全同质化,所以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筹码。像药厂这样的下游企业对胶囊的成本很敏感,如果胶囊制造商安分守己,降低成本的空间就非常有限。所以,面对诱惑,铤而走险就成为了他们的不二之选。问题的关键是,正如本次曝光的造假者,一下就降低了30-50%的成本,而且不但没有被及时法办,反而挣的盆满钵满,那么,其他企业会怎么办?对恶的姑息就是对善的打击。如果做好人的成本远远要高过了做恶人的成本,无疑会逼迫很多人弃善从恶。
五是盲目扩张,内功疲软,过度营销,忽视生产 。三鹿之死、蒙牛之错、双汇之过,修正之歉……不能不说,这些大企业 都是或者曾是“中国生产”的优秀代表。他们共同的错误在于:盲目追求扩张,过度追求营销,而忽视了企业内功。正如大人的躯干,少年的心智,不出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六是中国消费者如海如江。《菜根谭》云:“我果为烘炉大冶,何患顽铜钝铁之不能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毒物之不能容纳?”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消费者,恐怕再贴切不过了。开不起豪车喝不起拉菲的,依旧光顾被曝光了的洋快餐;开豪车喝拉菲的,同样也躲不过胶囊子弹和带鸡屎的鸡蛋。所以,从本质上说,无论穷富,大家的“进口”和“出口”没有本质区别,能享受“特供”待遇的,毕竟是极少数。英国哲学家柏克说:“恶人得胜的惟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一方面是维权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则是习惯了逆来顺受,而且这种承受力真的如海如江。所以,除了一声“情何以堪”的叹息,又奈他何?
七是地方保护,腐败作祟。此次胶囊事件,个别地方是重灾区。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难道就一直都被蒙在鼓里?非也。睁一眼闭一眼,恐怕才是实情。一则可以保证地方税收,二则,个人层面,吃拿卡要,那是可以想见的方便。如此于公于私两头甜的“好事”大量的存在,恐怕才是造成“中国生产”市场生态良莠不齐的又一个主因。
稍息立正生产请向制造看齐
中国制造 ,可谓是中国之骄傲。改革开放短短30年,中国就已荣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登上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宝座,中国制造无疑是中流砥柱,功莫大焉!今天,地球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制造。
尽管也经历过毁誉参半的波折,然而,今天的中国制造,无疑已立信于世界。纵观所有被曝光的“质量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内销”企业;二是问题都发生在“生产”环节。而外销企业,无论是行业还是产品,鲜有“质量事件”。同样的中国企业,同样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差异为什么就这么大呢?
笔者认为:一是中国制造 面对的是国际化的高标准 ,而且是刚性标准。容不得讨价还价,制假造假。否则,其冒险的成本绝非退单和失去客户,而是企业 将死无葬身之地;二是多年来,中国制造在企业硬件,特别是企业软件上,引进学习和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牢固的质量意识和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而步入了具有不同程度造原创能力的良性发展轨道;三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观进入中国的外企,其在国外的产品往往很稳定,可是一旦进入了中国,为什么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大到康菲奥的斯,小到豆浆拉面、可乐、牙膏……中国制造面对国际标准,升华了;而外企进入中国,标准下降了,态度傲慢了!这,无疑又是一个剪刀差。
从消费者利益角度讲,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可谓是肥了外人的田;而作为自留地的中国生产 ,我们是否真的要荒了自己的地?!真的需要有人大吼一声:中国生产,稍息立正,向中国制造看齐!
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以法治为保障的、与时俱进的、与国际接轨的刚性行业标准。有了标准,才成方圆,有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才能对内对外一视同仁,有了刚性标准,才能像中国制造一样,真正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导向和调节功能,才能标本兼治。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摒弃过度营销的浮躁心态。中国企业,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广告做加法的多,生产做加法的少;品牌总监出名的多,生产厂长知名的少;品牌专家多,真正的品牌少。企业无奇迹。中国企业,真的需要在生产上多下功夫,并持之以恒。要知道,厨师的汤,战士的枪,生产是企业的铁脊梁。
最后,那些心存侥幸的大大小小的中国老板,真的需要迷途知返。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生产乱来,总有一天,囹圄就是你的将来。要知道,生意的“意”,是立于“心”上的,这个心,首先是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