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服务窗口>战略管理

外资不断蚕食 民族品牌何处寻?

发布时间:2012-12-04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目前,外资并购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市场的各个行业。近年来,很多企业在高举民族品牌大旗成了行业龙头之后,却成了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那些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中华牙膏、大宝、苏泊尔、白加黑、南孚、双汇、水井坊、舒蕾、金龙鱼……如今在海外资本强势兼并或收购之下无一幸免。也许,这些品牌还算幸运,虽然被外资控制,却仍存在并发挥着一定影响力,还有很多品牌作为竞争对手被外资收购后,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金伯利收购“舒而美”,宝洁买断“熊猫”,德国利洁时买断“活力28”,高露洁买断“三笑”,达能收购“乐百氏”,欧莱雅收购“小护士”都是这样的例子。

    在一浪又一浪的资本入侵后,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国产大企业纷纷“沦陷”,民族品牌的未来扑朔迷离。

    其实,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吸取境外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秉持的积极态度。专家认为,从正面来讲,外资并购民族品牌,加快了行业整合速度,缩短了产业发展历程,同时可以促进国内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外资从产业角度开展产品品牌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与手段,对国内企业而言,在价格体系、产品构架、销售管理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以竞争对手为标杆,向竞争对手学习,国内企业可以迅速缩小差距,提升自身能力。

    然而,虽然能够获得大量的产业资本和外来技术,但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消失,总归不是一件好事。

    外资的控制力在日化行业最为典型。以宝洁和欧莱雅为代表的外资进入日化行业以来,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和身份改变了很多消费者对于日化产品的使用习惯,外资在日化行业的江湖地位日益巩固。甚至,从品牌地位和影响力讲,外资基本上垄断了国内日化行业主流品牌,未来即使有一些优秀的国产日化品牌,也很难抵挡被外资收购的诱惑。

    有分析人士指出,眼下,中国国内的日化品牌前期往往因为短视,觉得外资既出经验又出现金,我们只出商标,何乐而不为?所以前期合资基本中方觉得赚了,但后期合资品牌被打入冷宫或者设计成为仅面向中国的小众品牌,外资独有的品牌却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主流。从这个角度讲,外资品牌和民族品牌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然最后赢的肯定是周瑜。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对于并购本身,人们应更多关注品牌被并购后的命运,对有价值的品牌进行保护。随着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们在“笑迎客来”的同时,更应该支持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让其在竞争中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应该更加强烈,并且带着自己的品牌参与世界竞争。在这方面,广西柳工集团就做的很好,柳工在与跨国公司合作时,在关键技术和海外营销领域就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从上世纪末至今,确实有很多曾经在国人心目中形象鲜明的民族品牌消失了。专家表示,内部原因不可忽视:这些企业大多没能树立起很强的品牌意识,没有过硬的品牌建设团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当初有关各方也没有形成全力支持民族品牌的意识。

    但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我们还有一些民族品牌生存了下来,一些还走向了世界。像联想、海尔这些成功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或许代表的就是中国品牌的明天。这其中也说明了创新才是品牌能够长久生存的必要因素。而政府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应该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了这个环境,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民族品牌的成长才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上一篇:中国民企走出去需面对多项现实困难 下一篇:管理的五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