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商标争夺战启示录
发布时间:2012-08-14 来源:南方网
持续已久的“王老吉”商标之争终于落下帷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5月9日判定鸿道集团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广药集团从鸿道集团旗下加多宝手中收回了王老吉商标租借权。
至此,长达两年的广药集团与加多宝之间商标之争初步有了结果。虽然已经落幕,但“王老吉”商标争夺案值得去玩味和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案例的价值和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商标权的争议。
合法经营是企业获得生存的底线
在“王老吉”商标争夺战的案例中,对于辛辛苦苦将王老吉从一个传统的没落品牌,做成国内凉茶行业巨无霸的加多宝而言,最大的教训莫过于在双方续签协议的过程中,通过贿赂广药集团前副董事长李益民100万的方式,廉价获得了继续使用“王老吉”商标10年的许可,而这100万行贿付出的代价就是双方的补充协议被宣告无效,直接导致彻底失去了年产值已经高达近200亿品牌的使用权。
这起商标权纠纷案向我们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不管其管理如何完善,营销手段和供销体系如何厉害,技术如何先进,但如果不合法经营,诚实经营,终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中国人民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辉分析认为,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完善、不健全之处,少数经营者将商业贿赂等手段作为自身发展的“捷径”,希望“以小博大”,通过低廉的代价获取暴利。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个别当事方利益最大化、其他当事方和社会利益受损的不良局面。这种做法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埋下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一旦被“引爆”,必定会给企业及其经营者造成重创,成为企业前进道路上的“发展陷阱”。
企业应该重视自身品牌价值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这句广告词只是让消费者记住了“王老吉”,而非“加多宝”。
从2011年年底开始,加多宝集团就开始了“去王老吉化”计划,将红罐包装上的“加多宝”字样印得硕大;今年3月份起,其在电视广告宣传上已经不再出现“王老吉”,取而代之的是“正宗凉茶,加多宝出品”。但是,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王老吉”,消费者会为加多宝买单吗?
如果加多宝从宣传之初就弱化“王老吉”而强化“加多宝”,那么到如今结果会是如何;反过来想,如果当初广药并没有贱卖“王老吉”品牌而是自己经营,结果又会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王老吉”品牌之争,给所有企业都敲响了警钟,企业应该重视并培育自身品牌的价值。
对于租借他人品牌的企业来说,把拥有暂时使用权的商标做大做强尽然可以显现自己的实力,但是,一旦商标被持有人收回,就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对于出租自身品牌的企业来说,应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在别人享受“凉茶”带来的巨大红利的时候,你就只能“上火”了。
品牌是企业竞争最大的资源,可口可乐总裁曾说,如果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的厂房被一把大火烧光,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一夜之间就能恢复。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国内企业应该在建立之初就树立品牌意识。
企业的身份并不能决定未来发展
可以说,之前王老吉之所以大获盈利,并不只在于“王老吉”这个商标上。“王老吉”品牌已经180多年,但其真正兴起也只是在广药将其商标使用权转让给加多宝之后。加多宝把一个不知名的品牌,经过数年运营成一个产值近200亿元的大品牌,市场份额高达80%。不可否认,加多宝不管是在技术工艺上,还是在营销策略上,都远高于广药,广药的绿盒“王老吉”去年销售只有20亿元,远远落后于加多宝的红罐。
同样都是凉茶,同样都是“王老吉”。作为民营企业的加多宝在盈利上并没有输给国企的广药。而如今,虽然广药拿回了“王老吉”的商标,但要想复制“王老吉”的成功,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广药在观念、企业体制、经营机制、营销团队、市场经验,以及执行力等方面,与加多宝还有很大差距,与王老吉原有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尚不匹配,亟须快速调整和提升。
其实,对于任何商品来说,商标只是一个外在的标识,消费者最终认可的是商品的质量。一个商品是以质量来提升其商标价值,而不是以商标价值来决定其商品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品牌想要获得成功,企业性质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民营企业同样有机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