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政务信息>新闻频道

广州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亮点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2025-10-23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10月21日,在广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委科技办专职副主任孙翔表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日前,广州正式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六大方向,着力打造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近年来,广州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相继启动,夯实未来技术策源根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14个概念验证中心,积极探索“补改投”、创新联合体等成果转化新模式。“广州科技GI”系统助力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球独角兽企业达到24家,位居全国第4;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规上高企已占全市高企总量的51%。“广聚英才”工程与“三航”计划协同发力,支持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与8500名青年博士留穗创新创业,为未来产业注入核心智力。当前,全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在此基础上,《实施意见》作为系统性行动纲领,进一步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推动未来产业聚势成链、加速崛起,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孙翔介绍了《实施意见》的六大亮点:

   绘制未来产业新图谱

   构建“6+X”发展体系

   为应对未来产业技术迭代快、赛道变化多的特点,广州创新构建“6大核心产业+X个潜力赛道”的动态发展体系。六大核心产业立足广州产业基础与优势,包括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目前已形成领军企业引领、重大项目支撑、全链条发展的良好态势。

   首先,6大核心产业是“主战场”,锚定广州有扎实基础和明显优势的领域精准布局:

   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依托亿航智能、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全球领军企业构筑的先发优势,面向未来出行、无人工厂两大场景,打造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

   具身智能领域,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以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为突破,以里工、高擎的产业化能力为支撑,加强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整机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智能制造、康养服务等场景规模化落地;

   细胞与基因领域,依托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π-HuB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平台,发挥我市人源器官培育、TCR-T疗法、活体器官移植等领先成果优势,推动基因治疗、靶向递送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聚焦6G通感算一体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打造超级无线宽带等五大场景;

   前沿新材料领域,依托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金发科技等17家上市企业梯队,布局超导、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生物医用与智能制造三大材料体系,抢占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未来健康等产业领域竞争优势;

   深海深空领域,凭借“梦想号”万米钻探船、中科宇航商业火箭、海格通信北斗导航等拳头重器,推动深海机器人、海洋牧场、可回收火箭、卫星数据服务等商业化发展。

   同时,面向未来技术前沿,建立“技术预见—动态评估—赛道孵化”机制,持续跟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X个潜力方向,确保产业布局始终前瞻与灵动。

   强化技术策源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强化技术策源与成果转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在全球范围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构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即聚焦3大方向(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联动3个端口(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依托7大高水平平台,推动1批极具市场前景的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州模式”,贯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开放应用场景

   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政府引导推动”原则,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为未来产业提供“市场试验田”。政府部门带头开放场景资源,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同时,推动国有企业等带头开展首购首用,打通“科技—产业—市场”转化通道,让创新成果加速走向应用。

   培育创新生态

   滋养产业“热带雨林”

   在空间布局上,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在企业培育上,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标培育千家引领型企业、万家新星企业。在金融支撑上,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设立子基金44只,总规模达346亿元,其中未来产业项目44个、投资金额33亿元,下一步将整合优化,构建千亿级基金集群。在人才保障上,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港科大(广州)发挥未来技术学院作用,培养“新工科”人才,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地”。

   共建湾区协同圈

   形成开放创新共同体

   “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发挥广州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探索“港澳成果+广州转化”模式,依托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大湾区科学论坛等高端交流活动,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链,形成“大湾区协同、广州引领”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治理机制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已建立起“市领导小组统筹、未来办协调、产业专班推进”的协同工作体系,确保各项任务高效落地。创新监管理念,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准入、市场监督制度。强化创新容错,进一步放权赋能,深化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突破传统监管对创新的束缚,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未来已来,唯创者先。下一步,广州将强化统筹,推动《实施意见》落地见效,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绘制广州“第二增长曲线”,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南方+记者 周甫琦

上一篇:广东为“AI+制造业”精准配对 下一篇:广州“硬核机器人”屡获采购大单!“穗城智芯”...